近現代中國有關「情」之概念討論,就思想文化內在理路的發展來說,從清代以降到民初,學術界對宋明理學所強化的「天理/人欲」之分及其所產生之流弊,有了不同的省察思考。其中關涉「理/情」之概念,包括「理存乎欲」、「以情絜情」、「達情遂欲」的提出,都試圖擺脫「天理」懸之於形上的道德規範意義,而著眼於形下生活世界當中「情」之倫理關係經營。這一倫理關係取向(relationship orientation),不僅在於強調人與人之各種情感連結所產生的倫理互動與安置,同時也包含了人與政治、社會(禮法、人倫秩序);人與自然、宇宙(終極關懷、生命價值)等之重新認識與定位。五四以降的思想課題,與中國18世紀中葉以來反禮教、理學的思潮一脈相承。可以說,「情動」之於生活世界,不僅是私人個體的自我價值追尋,同時也常形之於我者/他者公共倫理的意義展現。尤其近代中國各種革命所動員的「熱情」,或是媒體輿論所召喚的「同情」,這些現代性「情」之概念系譜,在歷史世界的動能不僅變化萬端,且形成重層的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