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上面剛提到對象不是作品,即是,對象有其客觀性、獨立性;而作品則是主觀的構作,其中最明顯的,莫如想像。以下我們即看想像問題,與這問題相連的,還有意像、內容問題。這些問題都有認知義,都在某一程度上有認知對象的意涵,但自然不及上面說的對象、外物般清楚明白。關於想像這個題材,很多學者、哲學家都有探討過。康德的第三批判《判斷力批判》(Kritik der Urteilskraft),便是這方面的研究的專著。日本京都學派的三木清也寫過《構想力的邏輯》(《構想力論理》,Logik der Einbildungskraft),也很有名。在金岳霖看來,想像(imagination, Phantasie, Urteilskraft, Einbildungskraft)不如對象般客觀,也自然有其濃厚的主觀成分。他把想像分為兩種:創作想像與非創作想像。兩者的分別是:非創作想像有對錯問題;創作想像則沒有對錯問題,但它有另外一套問題,如美醜問題或好壞問題。非創作的想像的對象是實在的;既有實在的對象,想像直接地或間接地總會有實物上的遵循。金岳霖顯然有這樣的意思:非創作的想像離不開構想,但構想可以有一個藍圖,構想即沿著這個藍圖發展下去,由於有這藍圖或對象(不是嚴格義的對象)的限制,當事人的想像空間不會很大,因而作出來的想像便有某種程度的客觀性,也可以有點存有論的意味。創作的想像便很不同,它可以沒有任何制限,如李太白寫詩般天馬行空,上下求索;也可以如置身於莊子所說的逍遙境界中,自由自在,了無拘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