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運動在促進兩性平等上已略有斬獲,使得嚴謹的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分工在形式上開始鬆動,大量婦女走進就業職場。但若進一步檢視就業婦女在家中被期待扮演的照顧者角色,與面臨的衝突時,可清楚看出,男性對家庭角色的投入,並未相稱於雙生涯家庭的變遷與需求,這使得女性不論就業與否,仍得負擔主要的育兒責任,導致兩性在公領域上很難達到真正的平等。可見,要真正解決在兩性之間的不均等育兒責任分擔、減輕雙薪家庭角色緊張對婦女造成的負向影響,並為達到兩性在職場真正的平等,我們都不能忽略對男性在家庭中,尤其是參與兒童照顧活動的「父職角色」的瞭解。
據此,本文所關注的核心現象為:在都會區、雙薪的核心家庭中,育有六歲以下小孩的父親,在夫妻同時外出工作的社會脈絡下,在育兒角色的扮演上,究竟有怎樣的表現與特徵?其心情感受又是如何?這樣的父職角色特徵,到底是哪些社會心理過程、文化意識型態、社會結構、組織與機制在模塑、建構、運作與影響?為追求兩性平等的育兒角色的早日達成,我們該突破哪些障礙、強化哪些支持網絡?
本研究採取質化研究中的紮根理論研究方法,以核心、雙薪、研究期間家中僅育有六歲以下小孩的家庭為訪談對象,從研究者之人際網絡中,完成六對夫妻的訪談,資料蒐集採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資料分析係依據紮根理論來進行資料的概念化,在發展類屬的過程,掌握其特徵,並發展面向,待核心類屬出現,開始進行選擇性編碼,以核心類屬為中心,建構概念與概念之間的理論性關連,以達成理論性飽合。
本研究發現如下:就核心現象而言,我們發現:母親即使外出就業,仍是嬰幼兒的主要照者,父親則扮演「選擇性育兒角色」。而其「選擇性」分別具體展現在投入育兒勞務的時間、責任與心態、角色、活動特質、以及親子關係等五個層面;最後,研究也發現,初為人父心情感受可謂苦樂參半。就影響父職角色扮演的因素而言,則有下列四個重要機制:「意:鬆動的傳統性別分工觀」、「能力: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社會化歷程」、「勞動市場結:相互排擠的工作與親職領域」、「資源:代際關係主導之托育支持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