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是林金順將軍的〈從習慣領域結構解讀《孫子兵法》的全勝之道〉。本篇從「習慣領域學」觀點切入,「不戰」只是實際領域之消極作為,「而屈」人之兵是可達領域之預期結果,「全勝共利」即勝而利全,是潛在領域裡以「全」爭天下終極目標之核心基座。本研究應用習慣領域核心理論,從實際領域之「不戰」到可達領域之「可屈」再到核心基座之「全勝」,實施了三階段剖析後,最終挖掘出潛在領域之「無所不戰」。本篇可說是對習慣領域理論突破性與延伸性的嘗試,值得大家仔細閱讀。
第二篇是郭迪賢老師和陳羿熏同學的〈創新動態學在課程創新教學之應用解析:逢甲大學課程融入磨課師學習之案例〉。本篇旨在應用習慣領域之相關理論與創新動態學之動態循環,解析磨課師融入學習的課程教學創新的動態創新階段之意涵,並以逢甲大學合作經濟暨社會事業經營學系大三必修財政學為例,論述透過磨課師融入學習如何影響學生自主與合作學習的教學創新動態過程。本篇為習慣領域「覺學用享」與創新動態學結合之「覺學用享」創新教學動態過程,解析大學課程磨課師融入學習的創新教學案例與相關經驗反思,內容淺顯易懂,值得各位仔細閱讀。
第三篇是張翠園老師與陳亮伃、莊喻景和許葆怡三位同學合作的〈度假風格服飾設計過程研究〉。本篇擬以習慣領域創新理論檢視「雙C造型褲裝」之創作過程,其研究結果顯示在創作過程中,低深原理與腦力激盪可應用於設計前期,而交換原理及變與化原理可應用於設計中期,然後登高察思及矛盾理論則可運用於設計完成後之修正階段,是一篇將習慣領域應用在時尚設計上的好文章。
第四篇是劉秀丹老師的〈善用人類通性促進大學生好感分數的實驗效果〉。本篇以人類通性的近而親、相似相親及相互回報等通性,設計七項促進好感的活動,並採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分析進行實驗,研究者認為融入人際吸引及人類通性理論,以接近性、相似性及相互性為主軸設計的好感活動,均可在短時間內有效促進好感分數的提升,本篇內容非常精彩,值得各位仔細閱讀。
第五篇是李偉俊老師的〈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習慣領域與美塔學雙理論課程設計及創意教學模式之分析研究〉。本篇以臺東縣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美塔魔法學校為例,探討該校如何以習慣領域與美塔學雙理論進行課程設計與創意教學模式。該研究採文獻分析法結合質性研究法進行,研究結果最主要的貢獻是美塔魔法學校除了作為臺東縣進行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多元教學模式之外,亦可提供臺灣其他縣市進行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之參考與借鏡,是一篇兼具有理論與應用價值的好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