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2015 年, 聯合國宣布了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Goals, SDGs),其涵蓋了經濟成長、社會進步與環境保護等三面向的17 項核心目標,以及169 項細項目標,期能指引全球共同努力、邁向永續。2018 年,美國紐約率先全球提出了“Global Vision, UrbanAction” 的目標,將SDGs 與原本的施政計畫合併,成為全球首個提出自願本土評估報告的城市。2019 年7 月,我國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也提出「臺灣永續發展目標」,並在17 項目標之外,加上第18 項本土目標,逐步達成《環境基本法》所訂非核家園目標。不只政府領頭做起,我國民間許多企業亦紛紛推出活動響應SDGs 的各項目標,像是全家的「友善食光」方案,因為觀察到即期品報廢可能衍生的食物浪費問題,使用「時控條碼」與「時間定價」兩項技術,目標達到每月減少350 噸食物浪費的成果!此外,2021 年11月《親子天下》封面故事「Let’s SDGs—培養改變世界的行動者」,也以專題的形式深入探討SDGs 在中小學教育的實踐。顯見,我國上至政府下到企業與媒體輿論,無不為全球的永續發展戮力與共,最重要的是,SDGs 絕不容淪為虛無縹緲的口號,而必須透過身體力行付諸行動。那麼,就學校教育而言,該如何落實SDGs,以培養青少年良好的全球公民資質(global citizenship)?就SDGs 在學校教育的實踐而言,身為教師亦不能僅止於教導學生SDGs 的表象意義,而需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體認SDGs 的重要性,進而身體力行予以實踐。賓靜蓀(2021)歸納SDGs 四大特點之一,即強調每一個人都能貢獻,都可以採取行動,而要如何拉近SDGs 和孩子的距離?最重要的是「有感」,連結孩子的生活體驗。據此,本文援引美國公民教育中心發展的公民行動方案策略,引導學生從個人所處的社區環境出發,察覺家鄉面臨的環境問題,並透過資料蒐集、實地訪查、策略評估、方案發展、採取行動、反省思辨等一系列教學活動,進而體悟家鄉永續發展的重要性。整個教學皆在強調一個重點:鼓勵學生對其所身處的生活環境與社會脈絡,有更深入且真切的認識,希冀學生以幼年市民(nascent citizen)的角色主動關心與其切身相關的家鄉環境問題,進而激發學生的鄉土意識與社會使命感,得為未來的公民預作準備,亦為家鄉或社區的永續發展貢獻一己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