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醫學在16世紀分別傳入中國與日本。16世紀以來,在中國,西醫主要由來華傳教士傳入,並翻譯西醫書籍。著名的如16、17世紀鄧玉函(Johann Schreck)、羅雅各(Giacomo Rho)、龍華民(Nicholas Longobardi)譯著的《人身圖說》,與19世紀合信(Benjamin Hobson)、陳修堂譯著的《全體新論》等。日本由於17世紀以來德川幕府的鎖國政策,西醫知識主要由荷蘭傳入,發展成「蘭學」。日本第一本西醫翻譯書籍《解体新書》(1774)便是在此時期由日人杉田玄白翻譯而成。19世紀後,日本推行「明治維新」,全面學習西方知識。並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完成全面西化,包含現代醫學術語系統的建立。中國則是在西方列強入侵與甲午戰爭敗給日本後,才開始實施全面西化。由於當時中國的西方醫學術語系統尚未建立完成,並且當時清廷為學習西方知識,大量派遣留學生等至日本學習。故有大量的日製醫學譯詞流入中國。 現代中、日的醫學名詞有著高度的一致性。有許多的中文醫學詞彙都是在20世紀初時取自日製漢字譯詞而來。只是不能直接論斷「所有」中文西醫詞彙皆是直接取自日本譯詞。本文以「解剖學」、「神經」、「血管」三個醫學詞彙為例,作詳細探討。透過見微知著,瞭解16世紀後近代中日醫學詞彙的交流,與互相影響的狀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