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向東傳播過程,因中、印文化背景與語言之差異,佛經翻譯為了適應中土民情,融合中土語言結合梵語音譯產生梵漢合璧詞,「懺悔」(梵kṣama-āpatti-pratideśana)即是音譯與意譯結合的詞彙。「懺」與「悔」原來各有其釋義,但沿用已久,後來「懺悔」變成並列詞使用,原來的語義也改變。 本論文使用「場」(field)的概念,將「懺悔場」歸在修行場域之下,借鑒前人研究的基礎,透過語言分析,梳理佛典中「懺悔」詞源及其成員(忍、懺謝、悔過、悔罪)語義的關聯與變化。比較出「懺悔」與其成員在佛典與世典使用的頻率,發現「懺悔」在清代之前多屬佛教用語。相較古代,現代「懺悔」還是佛教詞,隨著資訊傳播的發達,在其他宗教或一般語境也使用「懺悔」,其該趨向通俗化與口語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