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新紀錄片的出現受到1980年代社會運動與公民社會蓬勃發展所影響,後來漸趨發展成熟。近年影像文化評論者郭力昕的觀察認為台灣的紀錄片正走向「去政治性的人道關懷主義」、過度感性的主導文化、以台灣為中心的去國際化與狹小的關切及視野。這種現象似乎受到台灣紀錄片商業化、政治環境等改變所影響,同時這種現象或正在為台灣社會帶來文化和社會上的變化。 在眾多類型的紀錄片中,台灣的社會運動紀錄片的政治性有其歷史印證,曾以民間拍攝的紀錄片作為對主流媒體的挑戰,1986年由王智章及其同伴組成綠色小組成為當時社會運動紀錄的代表。台灣社會運動紀錄片本身作為一種記錄社會群眾運動和政治改革行為,本來就與政治息息相關,因此本文將會以2014年太陽花運動多部紀錄片中的兩部,包括《我們的青春在台灣》以及《街頭》作為例子,探討兩片中呈現的政治性,以及濫情的傾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