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評論科學教育目前最風行的理論─建構主義。依照建構主義的觀點,學生是抱持著已有的知識邁入課堂之中的,學生並非無知和非理性的個體,而是主動認知的主體,本身具有良好的理論。建構主義對理解自然現象的理論之重新描述方面,成果斐然,其整個理論核心是奠基於「學生像科學家一樣」的這個觀念上。建構主義的確有不少貢獻,可讓人注意到學習者在學習歷程中乃是主動的參與者,提供了許多教學實務可激勵兒童採取行動,更提供了不勝枚舉的實徵性研究發現,極有價值可使教師敏銳地瞭解兒童具有的科學思想之形式,以及其可能的發展階段。\r過去二十多年其成就不少,但是在學習科學上十分新穎的觀點,或學習吾人絲毫不熟悉的事物時,則建構主義即無法進行「再描述」的功能。它似乎能提出各種教學策略,使其得以被辯認為建構主義的理論,可惜建構主義卻未能描繪學習的歷程。建構主義教學法的危險,卻在其假設它已對所有學生提供了改進的學習策略。事實上它的主要優點是在於提供另外一種替代方案而已。亦即對束縛於灌輸教學模式的教師提出挑戰,讓他們有多元、多種類的教學方案而已。 學習型態方面的研究證據說明,由於學生的偏好各自不同,在教導與學習上也就沒有單一有效的方法,一昧地強調科學的概念發展,對所有孩童並不合適。相反地,科學教應當發展出許多教學方法,可適合懷有不同目的之顧客的需求。\r歸結說來,把一個擬作為指示物的典範當成教學實務的指引,似乎免不了有重大的問題。單強調其成功之處卻輕易地忽視其缺點,建構主義成了一種全面涵蓋性的理論,再好也僅能對科學教育具有部份的貢獻而已。它把新知識形成的方式與舊知識學習的方式混淆了,因它假定兩者為同樣的一件事。對科學課程內容的組織與次序難以置啄,因而否定了它在教學上的重要價值。科學教育上唯一應主張的立場,就是把科學教育認定是一種有生機而未定的歷程,在其中每個個體的認識生命史皆為獨一無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