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華裔作家張翎於 2017 年出版的《勞燕》一書,透過小說角色的亡靈敘事,書寫中國對日抗戰時,中國國民黨與美國軍隊於 1943 年至 1946 年「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期間及其後所發生的故事。小說的場景,聚焦在兩處空間──四十一步村以及月湖。這兩處空間,在戰爭背景的文本中形塑出何種地景變化,而在小說中地景與人情的交互作用之下,空間又是如何成為角色心中的一處歸屬之地,是本篇論文所欲探討的重點。 因此,本文透過人文地理學者段義孚所定義的空間與地方為理論基礎,探究《勞燕》一書中的四十一步村以及月湖,經過戰爭之後,如何從一個客觀的地理位置,轉化並形成一處具有意義的地方。本文依據小說中抗日戰爭的時期分為戰初、戰中以及戰後。首節戰初的討論以四十一步村為討論焦點,探究在戰初時期,四十一步村這個地點在小說中,性別與政治的權力如何施加於「空間」之上;次節則討論戰爭中期的月湖,透過聚焦於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基地,其於戰爭底下的地景以及期間發生的人情變化,探究月湖如何在恩情、友情、愛情等人情的影響下,成為角色們心中的重要處所。最後以戰爭結束後的月湖以及四十一步村兩地作為焦點,討論此二處地點,如何成為一處永恆的「地方」。而透過這兩處地點在戰爭底下的變化,進而探究《勞燕》一書如何以虛構的書寫,形構出小說中的地方感,並重新建構另一種戰時的「集體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