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看似是微觀層面的行為,卻反映出一系列鉅觀結構對私人生活的交錯形塑。在城市化、現代化與民主化進程為父母提供更多元教育理念和多樣教育資源的同時,教養實作的矛盾也逐漸顯現。現代社會對「做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為父母,需要更充足的物質文化準備、更密集的情緒勞動。隨著孩童的社會意義更加「神聖化」,做父母也面臨國家與社會的檢視與監看。為什麼不同社經地位的父母,對教養有不同的態度,又做出了不同的教育決策?為什麼教養反映了臺灣社會歷史的動態變遷,以及臺灣在全球化的經濟市場與勞力整合中的位置?華人社會的文化脈絡,如何影響教養方式的選擇?教養焦慮如何折射出私領域和公領域的拉扯?為什麼精心設計的教養實作,會激盪出意想不到的衝突與風險?藍佩嘉教授的《拚教養》一書,用紮實的田野資料,幫助我們梳理了以上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