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思想史的終點在哪裡?以晚明陽明學中較為具有的平等觀念、泰州學派的庶民色彩為表現的「近代中國精神的最高潮」的明代精神文化的終點又在哪裡?長期以來,學術界將明末清初視為心學發展史上的轉折點,認為心學隨著明朝的崩潰而衰微。同時,清代統治者以程朱理學作為官方的意識形態,程朱理學也面臨著僵化與衰退的局面。正因為如此,大多數學者都以「理學衰微」為研究的前提,重點探究清代新學風的產生。他們認為,清代的理學思想毫無活力,沒有產生具有創造力的理學思想家,考據學最終取代了理學的主導學術地位。誠然,從20世紀以來,歷史研究的主流就是追求變化,研究的內容是「大局勢」和「大人物」,但這樣的研究方法卻忽視了歷史的延續性,以及歷史洪流中個人日常生活的豐富性和複雜性。其實,在清代的很長時間裡,理學仍然是思想學術界的主流思想,理學已經如毛細管一般深深地沁入了清代社會的肌體中。明末清初名聲最大,影響力最大的學者並不是考據學家而是理學家,研究清代的思想史不可忽視這些看起來並無創新力的理學思想。李顒(1627-1705),字中孚,世稱「二曲先生」,陝西盩厔(今「周至」)人,是清初著名的大儒者、思想家。李二曲幼年學無師承,靠著借書苦讀而博通群籍。在經歷了一個「上自天文河圖、九流百技,下至稗官野史、壬奇遁甲」無所不讀,無所不知的階段後1,李二曲提倡「有用之道學」,悟聖學淵源,一意究心經史,求其要領。在順治十三年丙申(1656),李二曲三十歲之時從經濟實用之學轉向「悔過自新」說。之後,「明體適用」說成為了二曲中晚年思想的精髓總結。2簡而言之,李二曲是以陸王的「先立其大」、「致良知」為本體,同時以程朱「主敬窮理」作為功夫,是一種打破了門戶之見、「體用兼該」的主張。用李二曲的門人駱鐘麟的話來概括,李二曲的學說特點是「以慎獨為宗,以靜養為要,以明體適用為經世實義,以悔過自新為作聖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