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底,新冠肺炎(COVID-19)在中國武漢爆發。台灣政府在2020年1月15日公告新增「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全台進入防疫模式。隨著感染人數增加,指揮中心最常被問的問題是:台灣開始進入社區感染(local transmission)或社區傳播(community spread)階段了嗎?指揮中心記者會、流病學家發言,甚至副總統陳建仁的臉書頁面,都忙著說明社區感染與社區傳播的定義,以釐清民眾疑慮。「社區」這兩個字在第一波疫情的討論裡,2很少超越流病的感染源或境內外感染人數定義,而回到社區作為一個實體的存在──一群因空間而產生關係的異質人群與環境的結合──如何因應疫情發展。在這篇短文中,我們首先整理台灣指揮中心對於社區如何在這波疫情中進行防疫的相關指引,並以嘉義縣新港基金會的「健康生活共同體」的實作為例,對應討論進行式中、公民社會自發的社區防疫樣貌,特別是在風險溝通、社會連結與照護實作面向,3希望引發大家關注並思索不同類型的社區防疫網絡的能動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