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餘年前,我進入職場,開始實踐起高中時就萌生的「春風化雨」宏願。教室裡,我雖有滿腔熱情,卻也常被學生的某些言行舉止打敗。印象最深的是,每每在下課期間,嘻笑打鬧的學生同儕之間,總會不時出現幾句「你搞gay喔」、「大奶媽!大奶媽!」、「你玻璃圈啊」之類讓我甚感不舒服的對話。當下,我其實沒有什麼有效的處理策略,頂多就是口頭上給予警告,希望不要再出現這樣的用語。在當年,「霸凌」的概念其實尚未普及,我會如此敏感於學生的戲謔用語,主要還是因為對於「父權霸權」的難以接受。學生罵人家「搞gay」、「大奶媽」、「娘娘腔」……,反映出來的是實實在在關乎身體/性別氣質上的落差與「相異」,是一種相當粗暴的語言攻擊。我擔心長此以往,罵人的人將會成為性別暴力的擁護者,而挨罵的人恐將從此視自己為「異類」而造成心理受創。這是我「認真」對待此類語言的主因。只是,這股風氣方興未艾,我仍舊覺得無力。帶著充滿無力的困惑,我進入高師大性別所。當時,我甚至想依此為方向,期望以論文規模的研究,去理解這個現象,並藉以找到解決困擾的可能。同時,我在教職、研究所課程之外,還參與了「高雄市女權會」的講師培訓,較為細緻地習得了跟小學生如何談性別的操作可能。當時,我設計出一份簡單的PPT教材,試圖從小學生較少接觸的區塊開始,讓他/她們知道「多元性別」的真實存在,並期盼他/她們能進一步反思到偶爾的口無遮攔,其實是很嚴重的暴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