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櫃?不出櫃?一直是同志學生在面對升學選擇時的隱藏議題。揭露或隱藏同志身分是不斷進行中的畫界工作(boundary work)。不僅日常生活中對不同的互動圈出櫃是如此,尤其在處理申請學校的面試與遴選(以及整套申請程序)時,更有界線要畫在哪裡的多重考量。由於審查方具有絕對的權威性(一試定生死,不上就得重來)與不確定性(誰是委員?是否具有性別意識?),因此,不僅是尚未形成同志自信或認同的學生會傾向隱藏同性情感或跨性別認同,即使長期具有同志認同或驕傲的學生,也會面臨是否要在面試或遴選過程中,選擇性地隱藏同志身分或成就的難題。這些難題,具現在細微的選擇中:高中升大學的推甄文件應不應該提到多元性別的關懷,還是把自己包裝成循規蹈矩的(異性戀)乖寶寶?大學升碩士班的研究計畫,是否要處理女男同志、雙性戀或跨性別議題,或者選擇學科的「正統」議題先上了再說?申請外國學校科系更充滿不確定性:履歷表上要不要寫過去的性/別或同志社團的義工經驗?是否要在「研究意向書」(statement of purpose,通常簡稱SOP或自傳)中提及對多元性別的學術企圖?這每一步的選擇,都考驗著同志學生去思考:如何在「預設異性戀」(assumptive heterosexuality)的教育體制內繼續升學(與生存),但又不會因此放棄或違背自己的認同與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