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障礙者性/別教育的內容與進行方式,和社會對視覺障礙者的想像和態度有關。學術界對視覺障礙者的性/別態度的研究,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藉由統計數字的調查,比較「視覺障礙者」與「非視覺障礙者」受到性騷擾或性虐待的年齡或次數。這類研究認為,先天視覺訊息的缺乏造成視障者的無助與依賴,因此視障者不分男女都會比較容易遭受性方面的侵擾。比方2005年Marit Hoem Kvam對挪威視障者調查發現,70%以上的加害者是親戚或熟人,而發生地點多在受害人或加害人家中。這類研究主張,大眾應多加注意防範或留意可能的潛在傷害,教育者和社會大眾扮演的是保護視障者的角色。因此,有些先天視障兒童或青少年會被嚴密的監控或隔離,以避免性方面的不當行為發生。第二類有關視覺障礙者的性/別研究,也是以「非視覺障礙者」為比較標準,來研判視覺障礙對視障者性觀念、性知識、性態度或性別角色等的影響。這類研究認為,視覺訊息的不足造成視障者學習機會上的減少,因此視障者不論對身體的認識,或人際關係的探索上都較一般人來得遲緩和缺乏。臺灣師範大學的杜正治教授(2000)在對臺灣視障青少年的調查研究發現,也支持這項推論。一般青少年獲得性知識的主要管道是透過同儕和書報媒體,但視障者主要的資訊來源則是父母和老師。因此,教育者應該扮演的是性知識啟蒙的角色,也就是透過特殊的教具或教法,讓視覺障礙者能夠回到「正常」的性別角色發展軌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