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史在19世紀後期演變成一門現代學科,也在二戰後成為建築教育體系中的重要課程。但建築史做為一門學科,在台灣建築學界與實務界常被忽視;建築史做為一門建築系的課程,也不受到學生的歡迎或視為畏途,甚至認為建築史對於建構當代建築毫無用處。但建築史是否僅在「鑑往」,而不具「知來」之用?建築史的教學、研究與著述所遭遇的這種窘境,近來似乎有所轉變。台灣民眾基於地方認同的意識,對於地方知識的求知若渴,其影響也及於對建築文化資產的感興趣,城市文化資產導覽也逐漸風行。在此趨勢下,建築史所能提供的建築文化資產價值判斷與地方知識也受到大眾的認識與認可;因此,建築史似有鹹魚翻身之勢,且不只對於地方環境的回顧認識有所助益,甚至能夠發揮積極作用,協助大眾形塑自己所住居的環境空間。在當代,建築史似乎具有「知來」之用了!但傳統的建築史研究大多透過學術論著呈現,大眾難以進入一窺堂奧;出版的相關論著,設定的讀者對象也是圈內人。但在建築史知識成為大眾認識地方的重要來源的此時此刻,建築史的「科普化」(popularization)已成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