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以後,主導西方建築近半世紀的現代建築理論與其作為知識典範的角色開始受到質疑與挑戰。解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等等「後」學開始蓬勃在政治學、社會學、文學、藝術、建築等領域出現,試圖突破現代主義教條底下,一種簡約而具強烈排他性的歷史大敘述(master narrative)方式,而開始透過對這個大敘述的檢討與補遺,挖掘以往被隱藏的、邊緣的、忽略的、地域的、常民的、通俗的、性別的局部或片段,進行歷史性的重新詮釋與建構。以往上層文化與通俗文化間的學術研究壁壘開始被打破,更多的學者們投入通俗性的庶民文化研究。傳統的大敘述與大理論的知識型態不再受到學者們的青睞,或是透過解構傳統學門史的建構過程,或是透過建構另類「他者」的小眾史、地域史,來挑戰過往學科傳統典範的權威性。新的研究關鍵字如「意識形態」、「霸權」、「論述形構」、「權力」等等,逐漸取代「風格」、「平面」、「形式分析」、「建築型態」等等,成為批判性建築史論的常見用語。越來越多的學者們開始採取一種局部區域游擊戰的方式,對於過往的大敘述與大理論提出批判與攻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