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選取了一系列馬來西亞華人執導的電影置於華語語系理論的框架中進行思考,馬來西亞自身作為一個以多元民族團結發展自居的國家,其內在卻存有諸多在歷史過程中被人們所忽視或選擇性遺忘的潛在因素,例如邊緣化的性別與性向群體、與現代化大城市相對的衰落的馬華鄉鎮、底層人民的情感表達與訴求等等,本書卻從這些邊緣議題出發,以小見大地窺探馬華電影所包含的內在情感經歷與家國觀念,這對於我們重新審視當代馬華論述有著另一面的啟發意義。無論是所謂東方主義和後殖民主義的研究視點,還是被「中國中心論」和「美國中心論」所主導的華語電影研究方式,作者避開了諸如此類嚴重受到政治背景和意識形態左右的話語,尋找了一種新的探索,並通過追根溯源的方式重新尋找華語電影在新馬地區的原初記憶。沿著離散與反離散論述在馬來西亞華語電影語境中的發展脈絡,作者首先梳理了包括王赓武、陳志明、黃錦樹、羅賓科恩在內的眾多學者對於離散華人的觀點,並指出由於歷史及政治等多種因素相互影響,馬華的文化生產不都全由離散或反離散論述一方概述,並且即使是運用二者分析馬來西亞的華語電影,也要注意到並不是所有的馬華離散論述都代表反本土化,而反離散也不盡然是對國家理念的完全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