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和地質構造是棲地環境的重要因子,影響生活於其中的動植物能否適存於當地。進行動植物及棲地調查時,若能對當地的地形、地質構造甚至是人文歷史有所瞭解,將有助於釐清動植物和環境相互依存的關係,甚至能夠掌握動植物分布的脈絡。基隆火山群為臺灣北部兩大火山群之一,火山地形地質和強勁東北季風的吹拂,加上周期性火災,以及先民為挖礦及墾作需求而放火燃燒植被的人文活動,使得大型維管束植物難以立足,植被多由耐貧瘠與耐極酸性土壤之禾本科(Poaceae)植物組成,造就此地多處名為「草山」的舊地名,也吸引學界在此進行禾本科植物吸附重金屬與微生物等功能的研究,長期以來國立臺灣大學及國立成功大學均有學者在此進行學術活動。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亦於2003-2004年間進行臺北縣市及基隆縣市的動植物資源調查,並於2006年及2007年分別出版「台北及基隆縣市野生動物」及「台北縣市及基隆市植物資源」二書,羅列在臺北縣市及基隆市發現的各類動植物。名錄當中有不少植物以「基隆」命名,如基隆澤蘭(Eupatorium kiirunense)、基隆扁葉芋(Homalomena kelungensis)、基隆筷子芥(Arabis stelleri)、基隆葡萄(Vitis kelungensis)和基隆早熟禾(Poa sphondylodes)等,實因早期基隆港為重要貨物集散地,人文匯聚,亦是日籍植物分類學者如早田文藏(Hayata Bunzo)等人的採集重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