宓妃相傳是伏羲之女,而宓妃最早出現在先秦屈原的《離騷》和《楚辭・天問》中。其後《楚辭》中王褒的〈九懷・昭世〉、劉向的〈九歎・愍命〉雖都有宓妃的身影,但此時宓妃容貌、性格是缺失的,只是一個蒼白單薄的配偶神。到了兩漢時期,從西漢司馬相如的〈上林賦〉開始,揚雄的〈羽獵賦〉、〈甘泉賦〉及〈太玄賦〉;東漢張衡的〈思玄賦〉及〈東京賦〉,蔡邕的〈述行賦〉,邊讓的〈章華臺賦〉,甚至「古詩十九首」,在文人的踵事增華下,宓妃形象有了不同程度的演變,但宓妃雖有容貌,也有些性情,卻缺凡具體的故事情節,宓妃本身仍舊是個遙不可及的人物。曹植的〈洛神賦〉除了接受先秦以及兩漢以來文學作品中的宓妃形象,並有突破性的發展,賦中不僅對宓妃外貌與裝飾有鉅細靡遺的刻畫,更對宓妃的性情與神采有深刻的描寫,特別是多愁善感的心靈世界,一往情深的愛情追求,徘徊不定的惆悵痛苦,創造了一個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並留下了人神相戀,卻人神殊途的憾恨。曹植筆下的宓妃不但前無古人,也可以說後無來者,後代文學作品中儘管對宓妃性情仍有種種演變,但外貌與裝飾上卻幾乎不出〈洛神賦〉的表現範圍。從此,宓妃成為絕美與多情的象徵,也使後世作者據此形象,不斷演繹創作各種不同文學體裁的洛神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