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有時作為「天地之心」的簡寫)一詞,在宋明儒學中時常出現,然而卻未受到相對應的重視與研究,一直到陳來先生的《仁學本體論.天心第六》中,才有較為詳盡的歸納與闡發,其提到羅近溪對於「天心」最為有見。然而在「天心」概念史中,羅近溪對此概念的詮釋創發性如何?在羅近溪的思想中,「天心」究竟是不是重要的概念等等?此問題都還存在進一步討論的空間。故本文嘗試對近溪文本中的「天心」與「天地之心」做一耙梳,並以概念史的角度分析近溪之前關於「天心」此一概念的使用情形和指涉。經過考察可發現,近溪思想中「天心」(包含「天地之心」)概念的使用,可以分成三種類型,分別為:「天地生物之心」、「天賦之性」和「參贊化育之心」,且此三種類型在近溪思想中做了很好的安排和處理,彼此間皆可上下其說。就萬物本體言,只是「生生之心」,而此生生之心下貫到人身上即成為「道義全具的天賦心體」,也因此天賦心體能夠返本覺照,故能戒慎不失,永保此自然生生之機的發用流行,順其發用便能顯現天理之節文,則自然人己和樂、天下治平。近溪將不同經典中的「天心」合而言之,且說明方式包含形式、內容、工夫、境界各個方面,既能分解立論,又能渾淪圓適,此正是近溪思想的特別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