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永樂三年(1405)至十九年(1421),明太宗六次派遣鄭和及王景弘等親信宦官為正副使,率領龐大舟師出訪西洋諸番國,而宣宗宣德八年(1443)接踵,遂成明代七下西洋的舉世壯舉,這樣的盛事,自然也成為明代許多文人士大夫,甚至是平民百姓津津樂道的話題,做為題材出現在各類文體中,但現今對於「下西洋」為題材的文學研究,大多集中在《三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這一部作品上,其餘文本甚少被深入研究。此篇所要探討的對象《奉天命三保下西洋》,雖在內容上,與其餘教坊劇相似,都是明朝為了渲染帝國聲威,使四方入貢之作,其中多是炫耀國勢的強大,但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涉及東南亞之爪哇、占城、蘇祿,西亞之天方,介紹其特產、風俗民情,又有神話中的穿心國,增加想像的空間及神秘的色彩,入貢也詳細描述寶物,如珊瑚樹、夜明珠、夜明簾、玻璃瓶、西洋布等,此規模是之前相同題材的戲劇所未出現。費信著《星槎勝覽》、馬歡著《瀛涯勝覽》和鞏珍著《西洋番國志》是關於鄭和下西洋的第一手資料,相與比對下,即可發現作者對於異域的想像,是建築於對各國地理、文化、風俗的真實認知上,擴展了想像的力度及深度。因此,王季烈在《孤本元明雜劇提要》云:「劇本此鋪張和之功績,而多怪異荒誕之詞,曲文摭拾陳言,不見勝處。」這評論雖然不是無所憑據,但並未妥當,此劇在內容、體制上,仍有作者費心安排之處,並可以藉此窺知明人如何看待同個時空背景下的異域諸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