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關於「美術」(或「中國美術」)之論述(discourse)如何生成、及其所隱含的價值取向,在學界已非少見的題材;卻少有人反思「中國畫」這個類別何以出現?緣何在單純的「畫」字(painting)上再冠以地域的描述—「中國」?中國何其廣袤,歷史何其綿長,其畫作生產,是否真有一專屬其國、單一純粹的本質?人們對中國畫的認知,是否盡皆相同?若然,則何以至此?又是否非得如此?如此複雜而敏感的問題,正是柯律格(Craig Clunas)新書《中國畫及其觀眾》(Chinese Painting and Its Audiences)所欲探討的核心。本書由柯氏2012年梅隆藝術講座(A. W. Mellon Lectures in the Fine Arts)的演講內容改寫而成,除「引言」與「結語」外,共分六章,敘述問題之源起(Beginning and Ending,第一章),透過「仕紳」(The Gentleman,第二章)、「帝王」(The Emperor,第三章)、「商人」(The Merchant,第四章)、「國家」(The Nation,第五章)、與「人民」(The People,第六章)等五類抽象觀者的觀看角度,討論自明代中葉至廿世紀關於「中國畫」的論述。柯氏以全球史的視野統合紛雜的今人研究,在豐沛多元的視覺材料間,調御出耳目一新、更為寬廣的「中國畫」景觀。全書近250幀圖版,為柯氏歷來專書之冠,可說是其最富「藝術史」味道的著作。對「中國畫」無有所識之人,或可因其縱橫博洽、引人入勝,而對中國繪畫產生興趣;從事「中國畫」研究之士,或能因其析理精微、出人意表,進而反思個人研究時所面臨的框架與侷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