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古以農立國,農業一直到二次戰後不久仍然穩居最興盛的產業,而日本農業亦發展出自有特色。首先,因全國可耕地少,僅有12%,其中又多山谷地而少平原,較不利於使用大型農業機具之進入。日本因而發展出系統化地使用、有效耕作零碎之農地,高度投入人力與化學肥料,亦即所謂的集約農業;造就了日本以小面積耕作為主的農業型態,亦使得日本擁有世界最高之精密農業成果、單位土地之產量高居世界第一,且糧食自給率能維持在50%左右。然而,隨著戰後經濟型態的快速改變,農業亦受到相當之衝擊,根據日本總務省1950年時國勢調查之統計,從事一級產業者約佔全部就業者之50%。然而,隨著1960年代日本經濟邁向高度成長期,人力紛紛轉向二、三級產業,農業人口便逐年下修,依據日本總務省(2010)之國勢調查,從事農林漁等一級產業之就業者為297萬人,僅佔全部就業者人數之4.8%。另根據農水省2010年發表之農林業現況調查(農林業センサス),從事農林業的人口較前次(2005年)減少了75萬人,降幅高達22.4%,為1985年之後降幅最大的一次,農林業就業人口平均年齡較前次上升了2.6歲、達到了65.8歲,為此調查中首次出現超過65歲之情況,十足地彰顯了農村人口外流以及老化之現象,並值得我們關注農業衰退的事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