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在臺灣掀起一股「翻轉教學」的熱潮,呈現出由下而上的改革動力,強調的不是制度面的革新,而是回歸到課堂中對學習本質的探討,也是對傳統教學的反動與挑戰。傳統教學講究的是單向的、大量的知識灌輸,缺少師生互動,教師負責將教學進度切割成數個單元,並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設計教學內容與進度,至於學生學得如何、成效如何,教師可能無法清楚地掌握,而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無法適時地給予學生回饋,迷思概念的日積月累也就造成學習成就的落差,而評量方式大都採客觀、標準化的測驗,以知識記憶或技能再製的表現為主要的依據,學習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沒有樂趣的「勉強」。在傳統教學的教室裡,教師扮演知識傳遞的角色,學生就如同黃政傑(2014)所說的,就只是接受器,接受大量知識的傳遞與考試的試煉,能夠適應的學生當然可以成為教育體制下的翹楚, 但也有不少學生在學習歷程中反覆地承受試煉所帶來的失落與痛苦。這個現象和甄曉蘭與李涵鈺(2009)針對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對偏遠國中影響的研究報告結果也有相似之處, 例如學生深思程度不足、學習習慣與態度仍顯不足、學科基本能力呈現普遍下降的現象、學生差異化的程度更顯加劇。顯見,不少學生在教育體制下並無法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充滿著對學習的失望與無助,最後選擇逃離學習,這樣的狀況不禁令人憂心!如前述,我們該思考的是,學生要「如何學」才能培養未來的競爭力以適應未來社會所帶來的衝擊與挑戰,而「如何教」引導著「如何學」的途徑與成效,「如何學」開展「如何教」的具體實踐。因此,本文首先針對「學習如何學習(learn how to learn)」進行概念性的討論與澄清,再進一步以大腦與學習的關係為例,闡述有利學習的方法與原則,接著提出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的具體意涵做為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重要指標,並解釋學習與核心素養的關聯性,最後以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為例來說明何謂素養導向的體育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