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臺灣歷年來重大的國民教育課程改革,首推1968年為符合九年國民教育實施而進行課程修訂(呂秀蓮,2016),公布了國民中學暫行課程標準(教育部,1968b)及國民小學暫行課程標準(教育部,1968a)。其驅動力是當時臺灣正由農業社會轉型工業社會,需要能閱讀機器操作手冊的國民,以及能閱讀高科技軍事設備操作手冊的軍人(騰邑文化編輯部,2013),因而以基本讀算技能快速習得為其目標。然而齊頭式教學的方法,忽視個別學生的需求,卻也導致諸多學生成為教室的客人,未能獲得相對的學習(呂秀蓮,2016)。其次是從1995年開始,1997年籌畫,1998年公布綱要,2001年開始正式實施的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改革。其訴求係為因應國家發展需求和回應社會期待,以激發個人潛能、促進社會進步、提高國家競爭力為目標,將中小學教育鬆綁,帶好每位學生,讓學生具備各種基本能力(教育部,1998)。然而,多數以學生為中心的活動取向教學模式,忽視基礎知識與理解的獲得,造成活動趣味,但學習卻相對空洞,引發了諸多的反思及檢討(呂秀蓮,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