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演義》中,劉備經由小說家據史型塑而成的「明君」形象,廣為研究者所共論,其知人、禮賢進而成功網羅諸多人才,更是這一塑造的重要體現。然而,在人們對劉備此一共同印象下,小說中卻曾發生與其「知人」特質有著矛盾與衝突性的表現,即五十七回命龐統任耒陽縣令,實是「以貌取人」、「大材小用」的決定。過去已有研究提出,「伏龍、鳳雛」的並稱結構,本是將龐統作為「陪襯」諸葛亮而寫;然而筆者以為除可從這一面向解讀外,尚應回歸到劉備本身對人才的知、用原則,與他陣營結構的需求探討。是以經由對《演義》中龐統加入以前的八位角色進行考察後,我們發現「忠義」乃是其原則的核心,而包含人物相貌、言行的外在「形象」,卻是引起他結識的重要契機;這兩者都是令龐統加入時遭遇困境的重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