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理論,又被稱為接受美學,是一個屬於讀者反應論的理論,即以讀者為中心的理論。不同時代的讀者因為社會和文化背景不一樣,必然對文學作品會做出不同的闡釋和理解。如果將接受理論擴展到翻譯的領域,可以發現譯者的雙重身份,既是原作的讀者,又是譯作的作者。作為原作的讀者,不同時期的譯者由於其所處環境與期待視野的不同,對原文會做出不同的解釋。本文先對堯斯與伊瑟的接受理論進行綜述,接著對這一理論與翻譯經驗的關係進行分析,然後從巴金翻譯屠格涅夫的特色中,證明他的譯文充滿表達讀者反應的成分,最後選取《父與子》不同時期的兩個譯本作為研究對象。從接受理論的角度來比較巴金與劉韵韶的譯本,可以解釋不同譯本出現差異的現象,而且分析兩位譯者對這本書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