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五峰、劉蕺山之學,牟宗三先生將之定位為「以心著性」的縱貫圓教系統,當代學界視之為重要的宋明儒學分系之一,然對於二者所以異代而同趨的內在理路探討則較為少見。本文之作,在嘗試釐清五峰與蕺山「以心著性」說之義理內涵與時代意義。二人對應不同的時代課題,而產生相似哲學思維之因可歸納為兩點:(一)道德實踐的具體化:二者之學正發揚著儒學道德實踐精神,將內聖之工夫具體化,以「心」為內在的道德踐履的主體,「性」為形上生化的實體,透過「逆覺體證」的工夫,主、客觀統一而成一絕對的道體。(二)心體地位的升降:在「性即理」盛行之時,胡五峰提升「心體」的地位,使性體之客觀超越必得透過心知來察識瞭解,盡心即能知性知天,並且影響了南宋陸象山心學一系之建立;在「心即理」盛行之時,劉蕺山則挺立「性體」的價值,由心體回歸性體。如若鐘擺之兩端,心學的起點與終點皆是「以心著性」,二者在過與不及中尋找到心體與性體的平衡點。本文之作,期將五峰、蕺山在思想史座標上劃上一個更精確的定位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