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是當代新儒家第一代的代表學者,他早年對佛教產生嚮往之心,一九一七年,因受蔡元培之邀,任教於北京大學,講授印度哲學。當時正逢新文化運動興起,社會普遍倡導西學,梁漱溟卻轉而推崇儒家思想,並於一九二一年出版《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分析西方、印度、中國三種文化的特色,而強調中國文化最能適應當前需要。因此,一般認為,梁漱溟在一九二一年以後已棄佛從儒,不再從事佛學活動。一九七九年,西方學者艾愷(Guy Alitto)出版《最後的儒家》一書,更加深大眾對梁漱溟的這一印象。本文主要依據一九九三年出版的《梁漱溟全集》及一九八○年梁漱溟接受艾愷訪問,而後於二○○六年出版的《這個世界會好嗎?》等,尋找出不少資料,探討兩項重點。第一是「梁漱溟與佛教」,主要證明梁漱溟從早年以至於晚年,一直對佛教思想,懷抱著極其濃烈的情感,並且有著親身實踐的體驗。第二是「梁漱溟對現代印度人物的評價」,敘述梁漱溟曾與泰戈爾會面晤談,也曾讀過不少有關甘地的傳記,對於泰戈爾及甘地二人,都表達有他的觀點與評價。本文探討的問題,在學界來說較為罕見,特別是文中的第二項重點。本文之作,引述梁漱溟自身所敘述的資料作為證明,對於釐清梁漱溟在儒佛之間的「印度情懷」,當有一定程度的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