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最基本的特質與最大的特色是「重字形」。其造字的原則有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及假借。其中象形、指事、會意及形聲四者與「形」有直接關係,自不在話下。「假借」的字義是:「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轉注的字義是:「建類一首,同意相受。如考老由一形衍化,音近義同,可以輾轉相注。」據此,假借與轉注也仍與「字形」有間接關係在。每一個漢字都有字形、字音與字義三要素。但是最原始及最基本的要素是「字形」。漢字之同音字太多,光憑「字音」常常不容易傳達其「字義」。但是只要把字形寫出來,字音與字義就明白了。例如中國人姓ㄩˊ(ㄚ,本文之羅馬拼音採用兩岸學術界通用之國際音標。)的很多。音(y)(ㄩˊ)的姓也不少,有俞、余、虞、于、於、餘、魚、漁之別。如不用口語加注,如俞國華的「俞」、于右任的「于」、余光中的「余」,或不把它的字形寫出來、則無法聽知其姓為何。所有漢語系當中,同音字最多的是現代北方官話(可以用北京話,大陸所稱的普通話,台灣所指的國語為代表)趙元任曾有一篇趣文:「施氏食獅史」。其文曰:「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這篇近百字的文字都發「尸」音,如果用口頭唸出來,相信無人能知其文義。但是看了原文的字形後,必然莞爾一笑,且曉其義。總之,漢語不能完全只聽其音,而知其意的。這也是漢字不能用拼音文字取代的根本原因。同時可由此而知漢字有別於其他文字的本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