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南宋以後朱子慢慢被接受為儒學之正宗,元代開始以《四書》為科舉之基本經典之一,朱子的集註是解讀《四書》之唯一版本。朱子重編《大學》和補以格物致知之旨更被尊為的論。明朝初年理學雖有一些新的詮釋,但基本上仍是以朱學為主,也特別重視《大學》格物之義。王陽明青年時學習朱子之格物工夫無成,但最終卻能突破朱學的樊籠,對格物致知別創新詮,提出致良知教。陽明學的主要觀念是反對朱學之析心與理為二,而提出心即理,心理為一,並明確提出心外無物之論。心外無物之論旨,固然是陽明學的核心觀念之一,但也有相當嚴重違反常識之處,類似西方之主觀唯心論,因此,當時已受學者之懷疑,也是陽明門下弟子常有之疑問。但陽明之雄辯滔滔似能說服當時之學界,接受致良知教,而取代朱學之地位。然而,陽明對「心外無物」之論述不多,此一課題之確切疏釋,實不易易。本文重新檢討陽明相關的文獻,以申論其旨,及探討其理據。「心外無物」之說實很少解人,或被認真分析辯解其合理性。朱子析心與理為二,固然有不完全恰合孔孟之儒學之型態,但卻無以心涵蓋外物的主觀主義的質疑。陽明之提出心外無物,是良知教的理論上所蘊含的一個論題,但它的證成也可以說是陽明學,以至正統儒學,是否合理或有違常識的一塊試金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