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正呈現各種難解的高等教育危機,這不只體現在因出生率驟降導致大學入學率遽減,更體現在大學教育正劇烈轉型為職業教育,使得大學古典精神淪喪。職業教育本不是問題,然而這本來並不屬於大學應該特別處理的面向,但問題就在大學不再基於闡發學術理念並落實於社會,加上幾乎全部高中畢業生都可來大學就讀,並且大學畢業生的低薪現象甚或失業問題日益受到關注,纔會跟著引人疑惑:大學生畢業後到底能做什麼?這種呼聲使得大學開始產生某種濃郁的「職業性格」。「職業性格」體現在研究型大學與教學型大學的分工裡,研究型大學視教師發表在國際期刊的數量作為研究績效指標,導致學者競相發表輕薄短打的專題論文,其研究常只具有解析現象脈絡的意義,而沒有解決系統問題的意義,使得學者反成為著重技術思維的職業工匠;教學型大學則視學生畢業後能否獲得工作為教學績效指標,並重視產學合作的成果,裨益學涯與職涯的無縫接軌,大學教師則奔忙於招生與輔導,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精進反而逐漸被邊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