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要檢討國內大學的通識教育,首先必須誠實面對「一九九四教改」所造成的後遺症。對於這個盤根錯節的議題,我們可以從一個根本性的結構問題來加以分析:在歐洲大多數國家中,人力資源的分布,大致是技職體系佔70%,一般性大學佔25%,研究型大學佔5%。「一九九四教改」在「廣設高中大學,減輕升學壓力」的口號下,把臺灣的技職體系全部改成「科技大學」,在短短數年內,大學數目由二十三所暴增為一百六十餘所。然後要求大學教授與「國際接軌」,在國際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以提高大學院校的國際排名。這是用「全民大煉鋼」的方式,希望把每一個人都變成愛因斯坦。這種荒謬的教改政策不僅扭曲了臺灣的社會及人口結構,更是造成今天臺灣教育面臨兩個大難題。第一,是長期的「去中國化」,使道德教育落空,把下一代的價值觀改造成「個人主義」、「功利主義」和「享樂主義」;第二,是對西方科學哲學的演化缺乏相應的理解,更不知道如何用它來做研究,造成研究型大學學術研究虛有其表,華而不實。我們可以從最近發生的兩個案為例,分別說明這兩個問題的關鍵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