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逾淮為枳。不同文化的產物,不論在原來環境多好,移植過來就有機會出現意想不 到的變化。更別說有些好,只是與信仰有關。因此曾主張要全面西化的五四運動健將傅斯 年,晚年主持臺大校務時要新生讀孟子;哈佛大學通識教育委員會則在談及教育理念時, 強調該校通識教育功能之一是傳遞其文化觀點,那些觀點不僅有事實,也包括信仰。因此 本期公民社會與通識教育的主題,除了從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的《論美國的 民主》(De la democratie en Amerique)談歐美公民社會對維繫民主的重要經驗外,也可從 文化面向談起:公民社會或許是適應西方文化下的事實、在西方信仰價值裡是好的,但放 在本土,必須注意其西方脈絡,並應給予現實環境下我們所需要的意義。為了符合與上期 文章「對話」的意旨,敝人採用期刊對公民社會定義:「自由的公民和社會組織機構自願 組成的社會」,而焦點特別在公民教育與社會組織機構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