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代臺灣的新文學發展過程始於「文字改革」,終於「文學改革」,其中最早主張使 用中國白話文,向來首推陳端明〈日用文鼓吹論〉,文中他雖主張推廣使用中國白話文,但卻 是以文言文形式行文,究其原由大抵有二,一是受限於當時言文不一的現實環境,二是為了達 到推廣的社會需求、引發注意的效益。 陳端明在〈日用文鼓吹論〉一文中,亟稱白話文的優勢之處,雖仍不免部分偏頗、誇張意 見的傳達,但還算不掩其「第以漢文浩瀚,如約而簡之,革為白文。使人人皆易學易知,具可 以表其真意。庶幾天下無虛偽之文,而文化亦可以速普及,豈非幸甚」1 的真知灼見。 儘管在臺灣新文學運動中,〈日用文鼓吹論〉僅如曇花般地短暫現身,但「勇於發聲立 論」、「激發民族精神」、「維護漢族文化」、「具備海外發展觀念」等,卻是其不可抹滅 的價值,至於文中涉及過顯狹隘的文體觀和忽視書面語功用等兩方面,則是還值得再商榷的論 點。 從黃呈聰、黃朝琴到張我軍,如果可算是臺灣新文學運動發展初期的顛峰,那麼陳端明就 是處在奠基的地位,如此更不能抹滅〈日用文鼓吹論〉可能在無形中對當時所引發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