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以來因為日趨強烈的危機意識,在救亡圖強的道路上有識之士大多積極地追求近代化、文明化,西化的大城市成了近代進步的根源,基層的鄉鎮社會則淪為「傳統」、「落後」的表徵。由此,城市研究成為近年來學界的熱點,從早期的經濟角度,到近來從醫療衛生、警察制度、專業團體等等現代化社會管理的不同層面切入,尤其是「上海」這個城市的研究,幾乎成了一門顯學。然而如施堅雅(G. William Skinner)所言,十九世紀末的中國城鎮總數仍約有一萬一千之數,1而且清末民初以來,仍有70%以上的中國人口居於基層社會,而非城市。因此,要了解近現代中國的演變,不論是政治、社會還是文化的層面,基層社會的視角都是不可缺少之環節。《近代中国の郷土意識—清末民初江南の在地指導層と地域社会》一書,最大的特色便是將清末民初以來政治、社會、文化變遷的觸角深入地域社會中的鄉鎮層級,而非僅從文明化的城市角度觀察近現代中國的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