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初對中國與日本來說,都是大量引進西學的時代,當時有許多文人志士投入翻譯事業。然而「我們今天所謂的翻譯」的概念在當時尚未成熟,因此譯者的語言能力、翻譯策略、面對文本的態度等等,都與現代的翻譯觀相距甚遠。但即便在同一時期,中國的譯者與日本的譯者在這些方面也有所差異。整體來說,日本接受西化較早,西學翻譯的發展較快,因此可以預期明治時期的譯者比較能意識到譯者應該具備怎樣的能力,對於文本的處理也比較負責。反觀中國的譯者,可能因為起步較晚,加上自古以來對翻譯的輕視,所以譯者意識的發展可能也就比較不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