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Chinese已經成為一個充滿歧義的名字,一個充滿各種情緒感受的身分標籤,從學術的角度其實不太好談。身分認同是被建構的,大概沒有人會否認,甚至在文化研究內被奉為圭臬。但如果從「被建構」推導說身分認同是「虛構的」,我覺得是忽略了內在於主體過程的真實身體經驗和情緒感受。這是我讀完這本書後的一個主要觀感。2017年11月間我收到這本書時,色彩鮮明、漫畫式的封面立刻吸引了我:眼睛被紅布蒙住的臺灣旅韓藝人周子瑜,流著淚說:「被道歉了,被做中國人了」。下面的標語則是:「今日周子瑜,明天就是你」。即便周子瑜事件過了一陣子了,看到這個封面時,當時被媒體瘋傳的道歉視頻和網民揶揄的創意嘲諷,一一浮上心頭。視頻中,周子瑜戰戰兢兢地照著稿唸出她的懺悔:「中國只有一個,海峽兩岸是一體的,我始終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感到驕傲。」但周的表情和肢體語言告訴大家,這是一個被迫的表態。這個視頻迅速引起華人世界的議論,有人說,周子瑜和她的公司是迫於形勢,為了人民幣而道歉,但這也顯示這個地區的認同政治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局面:一方面,民族認同的界定已經難以避免地和與中國有關的經濟利益綁在一起;另一方面,認同的「政治」,也隨著中國的崛起變得更突出、尖銳,從原本過去相對曖昧、含混的狀態,推向了需要直接明確表態、宣示的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