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奕麟這本以「忘記『中國性』(Forget Chineseness)」為題的著作,目的是要延伸及回應他在1996年一篇甚具爭議的文章,中文譯名為「解構中國性:論族群意識作為文化作為認同之曖昧不明」。在這20年間,由於中國在經濟上變得強大,學術界探討「中國性」的文章、書籍增多,大多是分析「中國」作為一個文化概念的不同脈絡,以及其對於中國大陸以外地區,例如香港、臺灣及海外華人的文化與身分認同的影響。陳奕麟認為身分的產生,沒有一個起點,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要了解一個地區如何演繹和面對「中國性」,必須探討其政治背景、殖民經歷、國家之形成過程及國際關係。此書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追索臺灣從1949年國民黨遷臺以後的中華文化至後國民黨的政治改變與身分認同。第二部分是用土地政策,《號外》雜誌呈現的國際化(cosmopolitanism)及1997年前後的政治發展分析香港人的身分政治。第三部分集中研究經濟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探討中國大陸從毛澤東的社會主義演變到資本主義的過程中,如何重新演繹「關係」、「大中華」及儒家思想等概念,而這些概念如何有利於政府與商家之合作。最後一部分回到流散(diaspora)的概念,解釋華人流散的特殊性,指出學術界的海外華人研究和亞洲研究內部的重重矛盾。每一部分大概有三章,而每一章重點評論一個現象或概念。筆者認為整體內容很精彩,但因為覆蓋的範圍廣泛,從臺灣教育到亞洲研究,一般讀者要由第一章開始看到最後,可能要花一點耐心和時間整理,才能充分把握作者的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