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問題是目前眾所矚目的焦點。中輟生、青少年犯罪、青少女懷孕等問題都是家長、師長、政府及社會大眾所亟欲解決的難題。本期的主題從家庭及學校等因素分析青少年的偏差行為,提供許多新的觀點,使我們對青少年問題有更深一層的認識。由於我曾在中學與青少年相處過一段時間,很能體會周教授文中所提耗損、掏空的感受,因此,我想以一個(曾)被榨乾的人的角度來分享心得。就個人經驗,在國中認真教書,的確很容易身心俱疲。其實教育的工作本不在教「書」而是教「人」,使基層教師感覺疲累耗盡的不是書本,是人。學校裡的人。各位或許以為這裡指的「人」是青少年,就我個人而言,是青少年之外的人、理念、與管理,也就是周教授文中學校的「大環境」。和青少年一起相處並不容易,相信唸過發展心理學的人都背得出,青少年正經歷生理,心理及社會面的快速改變,青少年期為一stress and storm的階段。所以,相對於兒童,青少年對父母,師長而言的確頗不可愛,甚至有些麻煩,需要投入更多心力。就是有這樣的認知,因此,基層教師,尤其是滿懷理想的教師,是願意也樂意付出愛心、耐心、與關心來對待青少年。雖然會遇到問題青少年,不至於「馬上」身心俱疲。但是,把學校大環境的因素加上來互動的結果,很快就會挫折。譬如,一位資深的老師,曾告訴我們這些新手老師,對學生一定要嚴格(言下之意體罰也沒關係),一定要把學生逼上高中,不然學生的前途就毀了,家長也會怪罪。說這句話的老師是位很認真的老師,並不是有虐待狂的人,但很明顯的是有學業困擾或成績不好的青少年,一定免不了被嚴格對待。或許各位會覺得,一位有理念的人應該會堅持理想,但在升學主義的大環境籠罩之下,有各種配套措施,會讓人走向分數主義,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段考月考後公布各科各班平均成績,讓任課老師參考。我曾聽說有校長公開表示,學生是常態編班,所以平均成績差異超過五分,就是老師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