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是林金順的〈從習慣領域的主要概念探索生命智慧〉,此篇從習慣領域的三大領域與智慧和知識的互通關係做一解析與連結,其中「核心領域」一詞係作者的研究創見,並融合「潛在、可達、實際、核心」等四領域進一步構成「潛、隱、顯、深」四層次,以相應對照「智、知、識、慧」及「道、理、情、性」等不同等級,對習慣領域學說結合生命智慧之可能性提供獨到之見解。
第二篇是由游伯龍所指導並由黃鴻順與陳彥曲兩人所共同提出的〈創新動態學的應用─系統化地精進個人能力〉,本篇從敘述作者十幾年的生命創新的具體經過,並透過實際的案例分享,說明將習慣領域的創新動態學架構如何應用在「個人創新」的系統化歷程,非常精彩,值得各位仔細閱讀。
第三篇是卓文乾、陳寶貴與陳膺宇三人的〈「好習慣‧好人生」─習慣領域青少年體驗營成效初探〉,本篇是深具實用性與有效體現習慣領域的教育意義之研究成果,文中所呈現的課程內容與設計係依習慣領域理論之架構和其所述人類行為與決策的動態模式來規劃與設計,經辦理兩期青少年的體驗營活動,證實其課程已達成初步成效,即參與學員已警覺低頭族問題,並有意願和動機開始採取行動來加以改善,是篇富有教育意義的文章。
第四篇是張翠園與陳建雄的〈教室圍牆外的教育─以社團指導教師之能力集合為例〉,本篇以個案研究方式進行,透過「參與式觀察」、深度訪談、檔案資料等方式進行資料蒐集,並藉由習慣領域能力集合理論,探討傑出社團指導教師的核心能力與六項特質,值得各位深入瞭解。
第五篇是李偉俊的〈從解釋水平理論探索習慣領域與美塔學之一些理論觀點〉,這是一篇將社會心理學的解釋水平理論來對習慣領域與美塔學雙理論,進行探索性理論比較與分析研究,本篇主要文獻來源為解釋水平理論的實證研究資料,並採用電腦輔助質性分析軟體Nvivo 10來進行文字資料的處理和分析。本篇研究發現:一、解釋水平理論中的心理距離觀點可以有效解釋習慣領域學說中的三大「實際領域」擴展類型與「腦心流程圖」,以及美塔學主要觀點;二、解釋水平理論中的時間距離、社會距離、空間距離等觀點與美塔學中「塔」的思維之「同時對立思考」有相符之處,尤其最後作者提出未來在進行習慣領域和美塔學雙理論的實證性研究設計可參考解釋水平理論的實驗設計方法,是一大研究創見與可行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