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髮夾彎的策略構框:傳統機車企業如何影響電動機車產業政策的制定〉深入探討了政策變動中「情況變了」之現象,以及企業如何在此種產業政策髮夾彎過程中做出回應。文中以電動機車產業政策的劇烈變動作為案例,詳細分析了政策方向如何在各種利益團體的推動下可能經歷急遽的髮夾彎,即方向上的大轉變。透過光陽公司的策略行動分析,該文揭示了企業如何利用策略性框架,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尋找有利於自身的空間,並成功地影響政策的最終方向。該研究不僅為理解政策變動提供了一個實證視角,也為產業相關利害關係人在政策制定中的策略性參與提供了參考。
第二篇〈在地轉譯:創新再脈絡的在地調適樣貌〉旨在探討母公司的政策複製到各國子公司進行創新移轉時,企業如何利用「再脈絡」,即辨識輸出與移入方兩地脈絡的差異,能夠調適與化解兩地不相容,使創新能夠成功地移轉。透過對一家超商連鎖企業的商品從日本至臺灣的轉移案例分析,該文展示了商品在兩地文化、食物習慣和消費者偏好中的在地調適過程。此一過程揭示了創新轉移的複雜性和多重挑戰,同時為理解創新轉移提供了新的視角,並為企業提供策略參考。
第三篇〈主管目標導向特質與負向回饋徵詢行為:主管回饋效用信念與部屬專業能力的干擾式中介效果〉一文聚焦於主管的負向回饋徵詢行為,以補充回饋徵詢行為文獻的缺口,並為企業提供主管徵選之參考依據;該文以目標導向之回饋徵詢行為模式為理論依據,並透過253對主管與部屬的問卷調查和多層次路徑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學習目標導向的主管透過加強回饋效用信念而增加負向回饋徵詢,而績效目標導向的主管則因回饋效用信念的降低而減少負向回饋徵詢,同時,部屬的專業能力水平能夠改變這一關係。該研究為理解和促進有效的回饋徵詢提供了實證基礎,同時也為管理實踐提供了應用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