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因島嶼與地理環境使然,除了旱作與漁產外,許多日常民生物資多為透過海上運輸或與廈門等周邊地區的貿易,以滿足居民需要。1949年(民國38年)國軍移防至金門後,政治及軍事上的對立,中斷了金門與周邊的互動,面對糧食、防禦建材等物資的需求暴增,其短缺造成金門治安、士氣皆受影響,如此情況直到臺灣本島對金門的運補漸上軌道後,才獲得改善。「八二三戰役」的爆發,金門海運補給為共軍攻擊所封鎖,而後勤補給的銜接為軍隊作戰的關鍵,若陷入長時間的封鎖,物資的不足將使官兵無法作戰,造成金門軍心不穩,民心浮動,因此國軍陸續實施各項運補計畫,提供前線官兵、居民足夠的糧食、武器裝備、燃料等,以滿足金門需求,強化戰備儲量,並維持金門的士氣穩定。過去研究往往討論金門運補狀況,多以國軍為主體,而忽略龐大的運補體系中金門民防隊、民間船隻的參與。本文主要透過國防部、國史館館藏檔案及國防部出版品等史料,討論「八二三戰役」期間的金門軍事運補狀況,除了分析國軍運補情形外,更透過民間船隻投入運補任務的視角,一窺較少被提及的民間部分,在金門軍事運補中扮演何種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