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的台灣因社會解嚴,呈現能量逐漸釋放的狀態,四位藝術家李俊賢、倪再沁、陳水財、蘇志徹由南部出發,以繪畫作為全新媒材進行了長達十年的「台灣計劃」,絲毫不受當代熱門議題「繪畫已死」的影響,以實驗性的繪畫記錄台灣,並以南部藝術主體的姿態活躍,希望能從「邊陲」突破「中央」,透過藝術建構台灣的主體性。本文鎖定於「台灣計畫」後期,已執行得相當成熟的1999年「台南計畫」,透過檢視繪畫作品,探討藝術家如何使用全新的繪畫語彙?藝術家之眼是如何觀察台灣,並試圖以藝術計畫建構台灣主體性?計畫成功了嗎?如此大型且有意圖的計畫為何會大部分選擇繪畫?又造成了何種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