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與電腦的進步,促使網際網路越加發達,也造成青少年沉浸於網路的現象已成普遍趨勢,無論臉書(Facebook)或Instagram這些社群軟體的會員人數都在不停攀升。已有研究顯示,臺灣Instagram月活躍用戶高達740萬人,約占臺灣31%的人口比例,且使用年齡介於15至34歲的人口更逾六成以上(蘇思云,2018)。還記得前些日子,某超商推出的玫瑰奶茶,上架不到一天就出現了缺貨現象,又或者是人氣爆棚的排隊漸層奶茶,短時間內即在Instagram上的塗鴉牆掀起一股打卡潮流,這種現象就是商家抓住人類藉著表現自我的心態,滿足內心以及渴望同儕認同自我的一種從眾心理,讓這些人藉著這股風潮去購買商品,且應用社群媒體去擴散廣告。所謂的「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即是從眾的鮮明寫照,而這兩點也是青少年從眾行為的不同表現形式(程燕,2005)。尤其青少年在心理上尚未成熟,社會經驗也還不夠豐富,人生觀亦未完全清楚的情況下,更容易在日常生活與學習過程中出現從眾行為(蔣吉優,2009)。因此,筆者本研究立場,嘗試針對從眾現象及其原因加以分析,期可瞭解現今高中職以及大學青少年的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