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強烈衝擊下,台灣的高等教育無論是在學校的行政、學術以及研究方面都有越來越國際化的趨勢。其中最明顯的改變可說是各大學積極擬定了許多國際交流政策,如交換學生計畫、或是短期國際交流課程等,促使學生移動力(student mobility)的大幅提升。根據教育部統計處(2019),大專院校境外學生人數從98年的4萬人,每年逐步成長,至107年已達12萬人,顯示我國高等教育輸出及擴大招收境外學生政策及措施之成效。這樣的改變看似使各個校園在國際化的過程中踏出一大步,即便沒有出國,本籍生也能在自己就讀的校園中遇見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透過和國際生的接觸,無形中不再被革除在國際化的過程之外。然而Knight(2014)指出,現實是即便校園中有許多外國人,多數的本籍學生並不會主動去接觸學校中的外國人,與國際學生接觸最多的通常就只有校園中其他的國際學生,導致真正參與國際化的學生往往還是那些實際踏出自己國界的國際學生。因此,如何促使本籍生和國際生進行真正的互動是各個學校應該要積極執行的任務。筆者認為國際化課程(internationalized curriculum),特別是其中的國際教室(international classrooms)是目前校園中最有效、也最容易促進國際生與本籍生互動的方法之一,將在此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本篇評論將經由主題文獻探討國際化課程在國際化過程中的角色,以及國際化課程的定義與分類,最後歸納目前國際化課程及國際教室所面臨的困境與挑戰,並提出適當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