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在中國有著長遠的歷史發展脈絡,直到廢除科舉考試之後讀經班才慢慢的消失解散。後來,胡適等學者大力提倡白話文,使得白話文的選文慢慢佔據了國語文課本,讓兒童的讀經風氣快速下降,雖然當時的社會不流行讀經,但還是有些教師會利用課堂或非正式時間來讓推廣讀經的重要性。近十年來,讀經教育再度興起的原因來自於教授王財貴,並大力推動兒童讀經教育,王財貴過去曾任教過小學、中學、大學,並從教自己的孩子開始實踐讀經教育,並於獲得成功後發起「全球讀經」運動。讀經教育的教學方式與價值觀經常被教育學者視為永恆主義(Educational perennialism)的延續,原因來自於永恆主義所強調的人文學科、閱讀經典與偉大作品的欣賞閱讀等等方面皆與讀經教育吻合,也就是說讀經教育不強調讀經的學生要理解經文的內容,而是強調不斷的背誦與記憶,因為讀經教育始終相信這些古代流傳下來的經典不會受到時空限制的影響,有其意義與代表性,讀經老師不需要特別解釋經文的內容,讀經班的學生未來就能夠慢慢體會其中含意。雖然,讀經教育的倡議與實施有其意義,但是讀經教育的問題卻是把教育簡單化,王財貴倡導的讀經很簡單,就是大量與老實的讀經,不論懂不懂經文內容。接著,讀經的過程中不能查詢字義,必須心領神會,甚至有些讀經班老師無法解釋經文內容。政治大學詹志禹教授更認為:讀經教育就像是「填牛與填鴨一樣無解」(詹志禹,2017)。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經典數量相當龐大,大部份以文言文居多,古代經典有其學習的意義與價值,但是如果使用了錯誤的教育方法,可能不僅無法達到教育的目的,更可能浪費了學生的寶貴青春(張淑娟,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