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博物館學(new museology)興起,博物館逐漸邁向常民與地方文化,應運而生的後博物館(post-museum)即將博物館視為地方文本,重視與地方脈絡的聯繫。後博物館在空間規劃上亦運用互媒性(intermediality)傳遞敘事,因而具有跨媒介文本性質。作為地方文化館的四四南村受到後博物館學啟發,不僅保存在地文化與歷史建築,更融入社區生活,形成與地方脈絡緊密相繫的地方文本。 本研究藉由民族誌觀察與物質空間分析,關注四四南村如何以空間體感為媒介,在觸及人們身體感的同時,進一步轉化為跨媒介文本,傳遞在地敘事。本研究並從體驗、隱喻和象徵三個面向,闡述四四南村如何以體感中介地方文本。研究發現,歷史建築的物質環境形成特定的感覺結構,向人們引介、傳承文史記憶。歷史建築的周邊環境則以特有的規劃形式,隱喻地向人們暗示空間的使用方式,進而形成地方的韻律文本。人們在四四南村裡外的實踐行為一方面呈現眷村的文化表徵,共同構築出地方的象徵文本,另一方面也與空間的意義相互構築,轉化此象徵文本。立基於體感媒介的博物館建築與空間分析,期望有助於我們重新想像文史保存方式,同時發掘媒介在環境中與身體經驗交織而生的影響,以及據此為人們中介的社會文化訊息和經驗感受。 |